闽西革命故事有哪些名字
闽西革命故事相关的名称有:《红色记忆丨那些牺牲在赣南闽西这片红土地上的红军烈士》《司马南:毛主席的警卫员戴天福,和四万闽西红军的往事》《【党史学习教育】闽西红土地上的幸福故事》《土地革命战争故事:闽西的红旗》。《红色记忆丨那些牺牲在赣南闽西这片红土地上的红军烈士》:该故事聚焦于赣南闽西这片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红土地,讲述了王尔琢等红军烈士在此英勇牺牲的事迹。王尔琢作为红军的重要将领,在战斗中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也了解到闽西地区在革命历程中所承载的沉重历史和巨大贡献。《司马南:毛主席的警卫员戴天福,和四万闽西红军的往事》:此故事围绕毛主席的警卫员戴天福以及四万闽西红军展开。戴天福作为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肩负着保护领袖安全的重要职责,他的经历见证了革命时期的艰难与危险
【党史故事】“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 “志洁行芳”邓颖超
“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 “志洁行芳”邓颖超邓颖超,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伟大女性,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早在少年时期,邓颖超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爱国情怀和志向。年仅12岁的她,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写下了“望吾同胞从此上下一心,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的豪言壮语,表达了她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和坚定信念。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邓颖超于1904年2月4日出生在广西南宁,虽然只在南宁度过了短暂的六年时光,但她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自称是“地地道道喝着邕江水长大的南宁女儿”。在南宁的成长经历,为邓颖超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从小目睹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立志要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二、投身革命,矢志不渝1921年,中国***正式成立,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邓颖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于革命事业。1924年,她成为天津成立共青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从此开始了她长达数十年的革命征程
3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十二)
3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十二)党史小故事一:不为一台照相机搞特殊1954年,董必武率领党政代表团去东欧访问。临行前,他15岁的儿子向随行的工作人员表达了对一台照相机的渴望。这位工作人员在国外与使馆同事聊天时,顺便提及了此事,使馆同事便当真为董必武的儿子购买了一台照相机。回国后,董必武发现孩子正在摆弄这台照相机,随即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立即要求秘书带上照相机和相当于照相机市价的钱款,前往外交部进行检讨,并请外交部决定是留下照相机还是退回钱款。外交部的同志深知董必武公私分明的性格,最终决定留下了照相机。这一事件彰显了董必武同志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的高尚品质。党史小故事二: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力劝弟弟在家种田在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的故乡——湖北大悟县吕王镇刘家院子,他的亲弟弟刘梅清一直在家务农。据当地老人陈文清回忆,家人每次去看望刘华清时,他总会给一点路费,但绝不会多给。当家人和他谈及安排工作、找关系、要钱等话题时,刘华清总是很不高兴,并且坚决不会办理
党史小故事
党史小故事:陈云的“三不准”在共和国早期的领导人中,陈云以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为所有领导干部树立了生动的表率。其中,他对家人实行的“三不准”原则,更是成为了党史中的一段佳话。一、严格的“约法三章”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这三条规矩,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陈云对家人深深的关爱和对权力的敬畏。他深知,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人民服务,用得不好则会伤害到自己和家人。因此,他通过“三不准”原则,为家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二、一丝不苟的执行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尽管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党史小故事简短
1、甘祖昌与龚全珍的故事2、背景故事: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二级解放勋章……
福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