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介绍

束(Shù)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源流纯正,源出唯一。束姓源于妫姓,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在《百家姓》中排名255位。

束姓历史发展

束姓姓氏渊源

出自妫(gui)姓,具体演化是妫姓->陈姓->田姓->疏姓->束姓,是渊源纯正的汉族姓氏,因为历经多次演变,出现在汉代,所以人口较少。

源流

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疎广士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束姓得姓始祖

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战国时代,齐国有疎氏,西汉太傅疎广即为其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自东海避难,迁居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的沙鹿山,遂将“疎(古“疏”字的异体字)”去左偏旁改为“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南阳郡为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束姓迁徙分布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载于《百家姓》第255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姬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齐国田氏疏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较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此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在全国皆有分布,尤以江苏、安徽等省较多。

束姓传统文化

束姓家谱文献

江苏江都束氏族谱八卷,(民国)束增富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束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束姓字辈排行

河南项城束氏字辈:培希子松盛,至兆汝本然,唐钦鸿楷照,增镇法乐天。

安徽舒城束氏字辈:玉志克学,永庆传家宝。

江苏兴化、盐城束氏字辈:子时文定远,富继应有余,诗礼成本大,天加华必长,方正传裔厚,可是在同仁,颜章绍盛举,荣山庆广生。

安徽庐江束氏字辈:大广宗成,裕志克学,仁义礼智信。

江西九江束氏字辈:斯时应自昌,国德日延长。

安徽桐城枞阳疏束氏:斯时应自昌,国德日延长, 仁义礼智信 (十一世 - 二十五世)

安徽合肥束氏字辈:元仕为从道,开明建得中。

安徽无为束氏字辈:业德日言昌,仁智礼志信

江苏丹阳束氏字辈;成有国

江苏泗阳来安束氏与淮安市淮阴区蒋集束氏一样,属于补诗堂,字辈:文以林其名,立可久纯。

束姓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束姓宗祠楹联

四言

水防熄火;自俭代租

——李文郑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束庄,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生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下联典指明代丹徒人束清,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

境皆熄火;民颂长生。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束庄事典(见上)。下联典指晋·束皙为邑人祷雨,三日而雨降,民怀其恩,歌之曰:“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补经世泽;知足家声。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束氏宗祠“补经堂”堂联。

七言

广徵博士传名远;万载县官享誉高。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字广徵,元城人。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载知县束清的事典。束清,丹徒人。性廉介,“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后人犹钦酹月图;先辈早辨汲冢书。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画家束遂庵,合肥人。善画山水,有《君山酹月图》等传世。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勤民至甘霖之沛;好学作补亡之诗。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内指晋·束皙事典。

十言以上

诚感神明,咸歌黍稷之盛;才储博洽,独识蝌蚪之文。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事典。束皙,字广徵,元城人。上联讲束皙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说束皙在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遵太傅嘉言,知足轻财无耻辱;仰尚书博学,随疑分释阐精微。

——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埭南街束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疎)广,字仲翁,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士,后任太傅;他侄子疏受任少傅。五年后,他对疏受说:“知道满足而不受辱,知道止步而没危脸。不离开这里(指朝廷)恐怕会后悔。”于是二人同时辞官归家,也不置田宅,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他说:“贤而多财,会损伤其智慧;愚而多财,会增加其过错。”下联典指西晋元城人束皙,字广微,博学多闻,历官著作郎、博士、尚书郎。当时,汲郡出土魏襄王墓中竹书数十车,他与荀勖、卫恒等人加以整理,随疑分释,著成《汲冢书》七十五篇。

束姓束姓典故趣事

富贵三城束;人丁麦溪张。——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束、张两姓典故联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束氏是丹阳大族,其祖先为西汉疎广,字仲翁,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其子孙一支避王莽乱,将姓氏的偏旁删去,改姓束,来丹阳三城巷定居。故有“富贵三城束”之称。 束家十分富有。有一年,束家和丹阳麦溪村的张家同到茅山烧香。茅山道士正为修建茅山宫在筹募经费,束家答应出钱购买木料和砖瓦,张家出不起钱,但人丁兴旺,有800户人家,答应把全部木料和砖瓦运到山顶去。三茅宫建好后,大殿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富贵三城束”,下联是“人丁麦溪张”。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束氏宗祠,规模之大,在丹阳少有。宗祠有五开间厅屋5进,两旁有走廊相连。大厅上挂有一块金匾,上书“代有伟人”,落款于敏中。于敏中是金坛人,束家的外甥,清代状元。现在束家宗祠大部分已改建为民房,唯第5进尚保存完好,作为三城小学的教室。三城巷的戏楼,规模之大,在丹阳东乡也是出名的,可惜在解放后被拆掉了。 最使束家人感到自豪的是村上有座建于明代的楠木厅。此厅共有5间,梁、柱、檩均为珍贵的楠本,门槛是降香木做的。这座古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房梁上刻有花纹,房柱是合围的油漆圆柱。房檐的滴水瓦排列整齐,那檐牙似飞鸟俯首一啄,那屋檐尖角似鸟嘴伸向空中啄物。

附:

束氏源流考前言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立谱,才能以姓氏辨其族分,使尊卑有等,长幼有序,血统的远近有别,传派分支不相紊乱,同时又可以启迪后孙继承先人遗志,从而建功立业,以光祖宗之德。正因如此,太史公曰:“人不知祖,与禽兽何异?”朱晦庵也云:“三代不立谱,则为不孝!” 而今海晏河清,政通人和,举国上下都在编写史志,诸子百家竞相续修家谱,吾等岂可坐视?

查考“肥南”束氏宗谱,始创于明万历巳末年仲春,考竣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初春。继后于道光元年、同治七年、光绪三十年、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续修四次,迄今时隔七十六年;舒城束氏温公支谱创修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继后于清道光十五年、清光绪十四年,中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先后修谱四次,迄今为止,时隔八十九年;濡须束氏宗谱创修于明朝洪武庚申岁春三月,考竣于明嘉靖二年,继后于清顺治戊子年夏季、清乾隆、光绪乙丑年夏、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先后五次修谱,迄今也有七十八年矣。以上所述均是铎公支下均寿、均禄、均甫三位同胞兄弟的后裔们,竟然时隔八、九十年没有续修家谱,而今三兄弟的后裔分不清高低大小亲疏,不少后世子孙的辈字竟然和祖宗先人同辈同字,弄得上下颠倒,大小不分,笑话百出,此乃吾族人之莫大遗憾也!追溯以往不能正常续修家谱,实因环境所逼,不具备修谱条件,事出无奈,此也情有可原。而今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不少姓氏的家谱修谱工作已经竣工,我们束氏同仁不能再沉默、犹豫、徘徊、观望、等待了,再要耽搁若干年,现有老人相继作古,到那时候续修难度更大,我们万不能愧对祖宗,有负后孙,让外人见笑!因此说续修家谱刻不容缓,愿全体族人携手合作,为续修家谱各尽其力,让新一宗束氏家谱尽快问世。吾受族人之众托,饱含敬宗之深情,千方百计搜集整理束氏人文。诸先人视家谱如墨宝,无不精心收藏,可惜几遭兵火窃焚,荒旱频仍,乃至十屋九空,我族人亦颠沛流离,谋生无策,何暇善顾!查考文献少述,觅取宗谱无源,其地方史学宝库原本丰富,因文革浩劫,遭到严重破坏,文物难逃厄运,海内外人士为之叹息!在惋惜之余,赖祖宗之功德,吾族中竟然有人视家谱若命根,不顾“文革抄家、批斗、横扫“,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珍而藏之,直至今日谱牒犹存。又承蒙族人对我的信赖,纷纷献来”肥南”、“舒城”、“无为濡须”、“肥西束家瓦屋”、“安庆枞阳疏束氏”、“南陵”等地束氏宗谱41卷,此乃吾族人之大幸也。吾得此家谱数卷,如获至宝,经过两个多月的通篇流览,反复对照;仔细推敲,借以互补余缺,拳拳撰写束氏考源,一切遵从史实,丝毫不敢以个人好恶妄加增删评述,见属以示同宗,以备族人为修家谱参考采择焉。

一、束氏由来相传海内无二束,田、疏、束三姓皆同出一脉。然源流泓远,世系繁茂,数经迁徙,各处一方,推源得姓,惟览籍以指引,溯其渊源,传记尚多可考,夫史志之流传千古,其所系非浅鲜也。据考田、疏、束三姓皆是黄帝轩辕氏的后孙,从黄帝至肥南束姓“维”字辈、舒城束姓“学”字辈,濡须束姓“家”字辈已历130代。加上上述的“维”、“学”、“家”三家字辈的后代已有五六代之多,可以推算到黄帝以来已历135代左右矣! 束姓后人是昌意的后

孙。黄帝轩辕氏一生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功德者14人,这14人被黄帝“胙之士而命之氏”为十姓:姬、酉、祁、已、腾、任、荀、侥、偎、依是也。束姓的先人是黄帝的25个儿子之一,名叫昌意,因战功显赫被赐姓“姬”,因昌意的母亲是苗族人所以被称之为苗裔。从昌意到他的第十代孙阏殳止,始终姓姬。昌意的第11代孙曰胡公者,被封为陈候,并赐姓妫,一度称之为妫姓陈氏,其职责主要是保卫虞瞬帝的陵园,从此由姓姬改为姓“陈”。从胡公起至他的第13代孙名叫陈完,即敬仲奔齐,官居极品,食邑为田,得到大片封地,从此又改“陈”为“田”。从陈完到他的第18代孙田安,因田氏在齐世代为相,名声显赫,由于秦吞六国,惧始皇诛灭,避居东海兰陵,即山东泽县,现已划归枣庄市又改田为疏。从田安改疏至其第4代孙疏孟达,因田安之子疏广(齐国宰相田单裔孙)孙疏受均系汉宣帝的老师,分别拜为太傅、少傅,疏广子孙在汉室世代为官,疏孟达和王莽奸党势不两立,宁愿绝足也不与奸党为伍,因此去“疏”之“足”字旁改姓为束。避居元城,即今河北省大名市。据史载,束氏自古以来几改其姓,人称之为愈显愈改,愈改愈显也!自孟达公改疏姓为束姓,传至肥南“维”字辈,舒城“学”字辈、濡须“家”字辈已经83代,加上以上这几个字辈现有的后孙,束姓从有以来已有88代朝上矣。查阅肥南束氏宗谱第一卷,舒城束氏宗谱第一卷,濡须束氏宗谱第二卷,此三宗谱统一记载他们的共同祖先是铎公。即珊公之长子、道公之长孙也,元末道公是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生七子,名曰珊、瑚、琥、珀、珍、珠、玛;元末其长子珊令南陵,生儿子,名曰铎,鉴,铎生三子,名曰寿、禄、莆,长子寿过继给其叔父鉴。

相传束氏在朱洪武打江山时立过战功,后将濡须河畔的永思墩周边一大片土地作为御赐,均寿一支从此在那里繁衍生息。均禄、均甫见肥西(清平乡九连沟,又名神灵沟,离合肥市60华里)土地肥沃,气温温暖湿润,于明朝中前(约公元

1388-1428年)迁徙到此。后来,为避战乱,均甫一支徙居舒城。

据家谱载述,合肥束姓的先人由陈姓改为田姓时,籍居山东省腾县东南(是先人田婴,任齐国宰相,封于薛)。秦吞六国,齐灭亡,因田婴、田文(即孟尝君)、田单等人在齐世代为相,惧诛灭避居兰陵(即山东泽县,现归枣庄市)改姓疏。王莽篡位,疏家与王莽势不两立,因敌强我弱,只得去“疏”之“足”改姓为束姓,避居元城(即今河北省大名市)。后随宋室南迁到江苏句容。元末,珊公令南陵,以仕籍居芦塘(即今安徽省南陵县境内)。至珊公孙子均禄、均甫又迁至肥西清平乡九连沟,均甫一支徙居舒城,尔来五百余年矣!从铎公到舒城均甫支下的“学”字辈,无为濡须均寿支下的“家”字辈,合肥南乡均禄支下的“维”字辈已有21代矣。上述均寿、均禄、均甫乃同胞兄弟,其后裔修谱为什么各行其是,三家后孙的字辈皆不统一呢?其原因诸多,但主要原因是三兄弟数经迁徙,各处一方,过去信息不通,交通闭塞,又加上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三兄弟分手后舒城束姓到铎公曾孙温公,濡须束姓到铎公的曾孙麟公,肥南束姓也是铎公的曾孙锡嘉公才修的,下一代之间由于环境所逼,联系甚少,其中舒城束姓和合肥束姓因祠堂地址意见分歧大,舒城要求将祠堂建在牯楼岗,合肥束姓意见将祠堂建在义兴集,双方争执不下,所以就各修各的,但谁都承认彼此之间是一脉所生。自孟达公著束姓至珊公先后62世,历年久远,不免遗缺舛讹,上述肥南、舒城、无为等地仅系道公的长子珊公的长孙铎公一支的后裔已遍及长江南北,总人数超过十万余口,然道公的二子瑚公,四子珀公,五子珍公,六子珠公,七子玛公的后裔的众寡居所均无以考证,

据丹阳束氏家谱载,三城束氏约于公元1127年迁自合肥扈跸(跸是皇帝的行宫,扈是护卫)以统领公,讳振祖(宋大观戊1108年援统领将军)为始祖,旧谱载其行居16,统领公的父兄旧谱无载。另一支是道公三子琥公为刺史迁金檀(丹阳),而今丹阳一支支系繁衍,密部于棘林、胡桥、访仙、陵口等乡,方圆几十里有遍地束之称。上述的道公,人称之为道七公,他排行老七,他几位兄长的后裔众寡居所也无以查考。束氏由来,上下近2000年,千支万派分散于四面八方不可胜数,安徽、江苏两束氏居多,尚有史可查,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束氏更广,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少述,时移事迁,见闻泯没,悬步仰追,如梦如诉!可慨可叹!感叹之余,尚望后世贤者考古发掘,拨开谜团,找出正确答案。

二、束氏历代精英流考黄帝是束氏族人的祖先。黄帝生25个儿子,其中一人名叫昌意,束氏是昌意的后孙。昌意的儿子名叫颛顼,为古代“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昌意的第七代孙子即是古代声名赫赫的尧、舜、禹时代的虞舜帝。虞舜帝为尧之婿,尧帝嫁以二女,即娥皇、女英,曾居山西妫水。周武王伐纣时,有胡公者,系舜帝后裔,被御封为陈太公,令其奉舜帝。陈太公后人以封地为氏改为姓陈。齐国为姜太公吕尚的封地,其中田婴,称薛公,号靖郭君,初为齐将,于公元前342年,因参加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全歼10万魏军,立有战功,被提升为相国。病死,葬于山东腾县东南。田文,号孟尝君,又称薛公,是田婴之庶子,战国时秦昭王,齐缗王,魏昭王时宰相。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病死,葬于山东腾县东南。田氏在齐代有才人为相,深的民心,而齐候一代不如一代,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完之后田和代理齐政,立为齐候,称太公,列于周室,史称“田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攻齐。齐仅余二城,国将灭,田和裔孙田单,有将才,施用“反间计”、“火牛阵”破燕复国,众推为王,单不就,曰“太子自在营州,吾疏族,安敢自立?”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汉宣帝时,太子太傅疏广即是田单之裔孙,字仲翁,生于公元前130年,猝于公元前63年;《汉书》载:“广子仲翁,东海兰陵(即今山东枣庄)人。少好学,明春秋,宣帝时征为博士。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立皇太子,拜广为太傅,兄之子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叔侄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居五岁以老辞,“受”从“广”议,叔侄相随归老故乡。帝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而广尽散诸故旧,不置田产。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供衣食。’广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贵众之怨也,吾既忘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此合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东与乡党宗族共食其赐,不亦可乎。”疏广、疏受同时致仕,世称“二疏”。泽县有“二疏祠”,明治中,邑令李孔羲重建。明代进士诗人杨铁崖咏诗拾遗中有咏诗二疏散金台诗序云:“过沂州偶见疏台,询知为散金台,相传汉二疏解组归,以朝廷所赐黄金几十斤乐于乡党宗族共飧其赐,斯其散金台也,众人德之,因此为台,遗址犹存,云尔。”

孟达公的第十四代孙是皙公,字广微,西晋尚书,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市)人,据《晋书》卷五十一所载:孟达公的第八世孙任陇西太守;第十三代孙龛公任冯翔太守;第十四代孙威敢公任知州;第十七代孙汉公任东晋司马;第二十代孙跃公任刺史;第二十三代孙尹公任梁长沙太守;第三十代孙獬公系宋朝状元;第三十二代孙威公任参将;第三十四代孙瑀公任随太尉;第三十五代孙学公任随太尉;第四十五代孙混公任宋太守;第四十八代孙晟公任翰林学士;第五十二代孙瓒公任南宋参将;第五十三代孙鹏公任太师;第六十代孙道公系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道公生七子,长子珊公,字文爵,由贡举任南陵知县;次子瑚公,任徽州教授;三子琥公,任刺史;四子珀公,为巡抚,巡行三十六郡;五子珍公,任郡守;六子珠公为邑令,七子玛公进士出身,官至枢密院。除上述以外的历史名人 还有很多,如西汉时有谏议大夫束宣,京城人,字子都,好学明经,哀帝初为大夫,后官至司隶;王莽篡政,为除汉之忠臣,束宣遇害。束宣在执政期间,廉洁奉公,虽吃皇粮俸禄,但不多拿一针一线,到死家中只有两间茅屋,深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东汉有水利专家,太尉束昱;后晋金州,嘉州刺史束乡励;南宋有文学家束照、束令晖(女);

隋代有进爵为公的束宏;唐代有中阳侯、关内侯束永;代宗时有太原尹兼节度使束防;束良(公元640-707年)江王府仓曹,单子大都护府功曹恒州藁城县令(清白著称)

宋代处州友泉人有太常博士束彪;沿江制置使束廉;工员外郎束由;

元代有医学家束同仁;

明洪武年间有监察御史束忠、文华殿大学士束伺、画家束礼、翰林修撰,国史院编修束颖、学者束粥;明甲申(1404年)春,舒城束四箴(号去非,已卯举人),授甘肃省庄浪知县;

南宋(1244-1265年)二十年间,合肥束氏连续高中三进士,其中淳祐四年甲辰(1244年)为束元喜;开庆元年已末(1259年)为束南京;咸淳元年乙丑(1265年)是束从龙;

清代有画家束楹;工部右侍郎束桂星;户部郎中束之钟;右都监督束虎;秘书院大学士束承先;诗人束皋等

束姓历史名人

疎广:西汉官员。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字仲翁。

束晳:(约264-303),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字广微。

束长孺: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三)。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为宣德郎充陕西路提举学事司管勾文字(《金石萃编》卷一四三)。

束庄:(生卒年待考),宋朝大臣。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生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

束从周:元代诗人。

束遂菴:[元]合淝(今合肥)人,官学正。善画山水,有君山酹月图,王逢题之。《梧溪集》

束宗庚:[元]字章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善人物。《画史会要》、《玉山草堂雅集》

束清:(生卒年待考),江苏丹徒人。明朝清官。性廉介,明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束蘅:清词人。字君佩,一作佩君。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乌程沈宋圻之妻。长于填词,著有《栖芬馆词》行于世。

束允泰:江苏丹阳人,系民族大资本家束云章之父,清末举人,浙江名宦。

束云章:(1886-1973),实业巨子、银行家,初名士方,小字绍先,字云章,晚年后自号疏斋老人(清末著名书法家束允泰第八子)江苏丹阳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署,祖籍安徽合肥。

束星北: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1907年10月1日,出生于扬州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

束纫秋:1919年生。丹阳市云阳镇(原城镇)人,曾任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晚报协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

束夷:原名束翠娥,表演艺术家,1921年4月26日生,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一个小商人家庭。

束怀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汉族,1929年9月26日生,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

束怀德:中共中央政法委原秘书长。

束一德:一级导演,1940生于江苏镇江。中共党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束家鑫:安徽无为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曾任南京中央气象局观测员、预报员。

束沛德:笔名舒霈。文学评论家。江苏丹阳人。

束旦生:字石雪,1944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

束景南:1945年12月出生,江苏丹阳人。1968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至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中文系任校。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束鹏邺:女,1955年10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束昉:1945年9月生,江苏宜兴人,原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束华:汉族,江苏仪征人,1957年9月生于广西柳州,1976年6月加入中国***,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 历任柳州市经委主任,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桂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2009年底起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束伟星: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局长,1957年11月生,江苏丹阳人,大学理学学士,工程师。

束庆鹏: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大学)治河系,工学学士。

束国刚:男,1964年2月出生,江苏江都人,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总经理。

束为: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浙江长兴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国***,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

束兰根:男,1968年10月17日生,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束鹏程:江苏丹阳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1984年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机械工程系做访问学者,1985年晋升教授,1990年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同年被国家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束庆权:安徽舒城人。射击运动员。1991年、1992年和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名**射击运动员之一。

束晓梅:儿科学博士,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分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束崇万:(Peter Shu),内存供应商创见资讯 (Transcend Information) 董事长。创见有效累积了全球超过五千个忠诚客户,并能兼顾高利润与高成长,使得创见成为台湾唯一的特殊型记忆卡制造商,并跻身全球前三大。福布斯“2010台湾40富豪榜”27位。

疏松桂:安徽枞阳人。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48年至1949年为美国田纳西大学研究生兼助教。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

此外还有日用化学专家束瑞信、牙科专家束蓉、历史学家束世澄、经济学家束金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