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介绍

丌官姓,即亓姓,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Qí(其),今音Jī(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百家姓之亓官司寇,虽经改姓运动,厥应有亓官之后流传于世,或史书相关人物记载也。但观之历史文献,均无后人之记载,只单姓亓有流传,并自古有之。

亓官姓姓氏渊源

亓官(qí guān)姓源出有:

单一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笄官之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笄官,亦称丌官、亓官。据史籍《姓氏寻源》中的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名称,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在古代,笄礼是当人年龄满十五、十六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人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丌与笄同,掌笄官之后。”笄即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弁冕。在史籍《仪礼·士昏礼》中也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这是指“发笄”。另外,在史籍《仪礼·士冠礼》中亦记载:“皮弁笄,爵弁笄。”这是指弁笄,即男子贵族所用的笄。周王朝时期的礼制中有专门掌管“笄”的笄官职,多为世袭。

古代的姓氏学者研究后认为,“丌”之字义与“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为一种礼仪,所谓“女十五、男十六而笄”,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从两周至先秦时期,列国诸侯都设有掌笄之官,专门管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礼。丌官氏复姓,就是出自笄官们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笄官氏、亓官氏、丌官氏,后统称为丌官氏。周景王姬贵十二年(鲁昭公姬稠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裔。由于丌官氏源出各诸侯国的官职称谓,因此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令严厉禁止胡姓(胡人的多音节多字姓氏),许多汉族复姓也被混认为是胡姓,在之后的一系列改姓运动中纷纷改为单姓,其中的丌官氏就被省文简改为单姓亓氏,亦有因避难改称王氏者,还有因户籍警不识“丌”字而乱改为齐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亓官姓得姓始祖

笄(丌、亓)官。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复姓,后来在明初都演化成单姓亓。故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他们的共同始祖是丌官一职。

亓官姓迁徙分布

丌官复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四十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二位。关于丌官氏,据史籍《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又《鲁先贤传》云:“孔子妻丌官氏。”在史籍《元和姓纂》中亦有丌官氏。

在史籍《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这是指“发笄”。另外,在史籍《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这是指弁笄,即男子贵族所用的笄。周代礼制中有掌管“笄”的笄官职,亦为世袭,后裔则官为氏,姓“丌官”。姓氏学者研究“丌”之字义与“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为一种礼仪,所谓“女十五而笄”,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从先秦时期到列国诸侯都设有掌笄之官,专门董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礼。而丌官氏,便是当时掌笄官的子孙。据史籍《郡望百家姓》记载,亓官氏望出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天水郡(今甘肃天水)。

今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费县、郓城县、济南市商河县、莱芜市、泰安市、潍坊市、邹城市、蒙阴市、安丘市、淄博市的沂源县、博山区、东平市、济宁市微山县、昌邑市、青岛市、烟台市、临朐县、青州市、枣庄市、菏泽市,河南省的内黄县、洛阳市伊川县、遂平县、郑州市、民权县、南阳市、开封市兰考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海伦市、安达市、牡丹江市东宁县、宁安县、嫩江县、北安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河北省的保定望都县,山西省的太原市、翼城县、长治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大荔市、富县,安徽省的阜阳市临泉县、阜南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丰县,湖北省的十堰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攀枝花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喀喇沁旗,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福州市,广东省的深圳市、惠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台湾省,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均有亓氏(丌官氏)族人分布。

亓官姓郡望堂号

亓官姓郡望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亓官姓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亓官姓家谱文献

山东莱芜亓氏(丌官氏)七修宗谱,(现代)亓克德总续谱,2005年计算机排印本六册。原稿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莱芜市北梨沟亓氏(丌官氏)宗祠(亓建华处)。

亓官姓字辈排行

据说,亓氏(丌官氏)家族不按字排辈,而是按世系排辈,其实,本质上还是分门按字排辈。

山东莱芜亓氏(丌官氏)字辈:“士勤(宾全能)胤(积)浩(林升)英(充宣德弘显)夔(万蓁萃薰燕)泰国明心清(溱洧沂)元宏圣学成俊修庆”。注:从勤、宾、全、能起分四门,各自排辈。

山东昌邑芜亓氏(丌官氏)字辈:“同常国华继成振兴”。

山东东平亓氏(丌官氏)字辈:“立祥习正道”。

山东枣庄亓氏(丌官氏)字辈:“可开鹤汝学元一脉珍传广友功继世昌”。

安徽阜阳亓氏(丌官氏)字辈:“贤明培先信”。

亓氏(丌官氏)一支字辈:“道永连化河逢清云法禄洪”。

亓氏(丌官氏)一支字辈:“有传成朝慧”。

通用联

亓官姓宗祠通用联

亓官姓四言通用联

事亲至孝;居令直闻:上联典指明朝莱芜人亓斗南,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需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下联典指明朝莱芜人亓之伟,字坦之,号超凡,天启年间进士,两任剧县县令,以强直闻名。后任河间知府,对犯罪者,虽权贵豪强,也依法严惩。

天启进士;万历推官:上联典指明朝阳和兵备亓之伟,莱芜人。天启进士,任过河间知府。下联典指明朝河南巡抚亓诗教,莱芜人。万历末由推官入为给事中。

亓官姓七言通用联

笄官后裔流光远;至圣夫人播惠长:全联典指亓(丌官)姓的得姓源流。孔子十九岁结婚,娶的一个夫人就是宋国的丌(亓)官氏。她是宋国笄官的后代。

士气高昂冲牛斗;能力超群壮山河: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唐代有亓姓名人亓士能名,为“士能”二字的嵌字联。

茂林修竹风光好;育人成材德行高: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明朝亓姓名人孝子亓才,字茂育,莱芜人,为“茂育”二字的嵌字联。

亓官姓历史名人

亓官姓亓官氏

(公元前?待考~前485年),女,宋国人,孔子的妻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十七岁时,孔母颜征在逝世。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朝时期追封为郓国夫人,被儒家后世尊为圣母。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孔子夫人在史书上称为“丌官氏”。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山东省曲阜孔庙举办祭孔大典,还特意专门恭请了亓氏门人参加(明朝以前的丌官氏后裔),并奉之为上座。作为舅亲,孔家后裔始终未忘千古亲情。除孔子夫人丌官氏外,历史上的丌官氏名人几乎绝记于史载。直至明初期朱元璋登基后,他在改姓运动中将“丌官氏”改为“亓氏”,才再现出一大批亓氏名人。

亓官姓亓官宾

据《亓氏族谱》记载,亓官宾为元朝人,后改姓亓。

亓官姓丌官才

即亓才,(生卒年待考),字茂育,号成所;山东莱芜人。著名明朝大孝子。明万历二十二年举人,以奉亲至孝闻名。

亓官姓丌官之伟

即丌之伟,(生卒年待考),字坦之,号超凡,丌官才之子;山东莱芜人。著名明朝官吏,二门十世长支。

读书勤奋,明天启壬戌科(公元1622年)进士,先后任成安知县、浚县知县、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山西清吏司员外郎、河间知府。

他脾气犟,不怕地方上的豪强,不论谁犯法他都要惩治,这样老百姓就很高兴,宣扬他的大名,到任后凡权势书札概不启封,不受私请,以强直闻名,士民服其铁石之操,称为“铁面”。明天启六年,朝廷敕命褒嘉为文林郎。后调户部广西清吏司任主事,主管钱谷,详细出纳,赖心计之能,治绩显著。崇祯元年,被敕命褒嘉为承德郎。

亓之伟在监税苏淞常镇漕运时,正值上海令漂没漕米万担,大司农追究其责任,降为西安府经历。不久又升为推官,恢复户部主事职并监税浒墅(今江苏吴县西浒墅关镇)监税草场。晋升为员外郎,又升郎中,出任河间知府。在河间,他不趋炎附势,对“权豪大户,悉裁以法”,士民服其刚方之气,阉党却畏其刚方之政。如当时正值宦官王提督军务,此人骄横跋扈,多数官员曲意奉迎,亓之伟却与其针锋相对。他还救助流离乡民,专设房屋七十多间,解救并收容被变卖掠去的山东妇女一百多口,发给路费,送其还乡。崇祯十三年莱芜荒欠大饥,斗米数金,亓之伟捐谷八百担,煮粥赈饥,使一千多人赖以活命。后升任山西佥事分巡阳和,三年后,迁任参议分守朔州。

后来朝廷又升他当带兵的官,历任山西阳和兵备道、山西布政司参议、分守大同府朔州兵备道。

明崇祯末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向明王朝都城北京挺进,沿途势如破竹。李自成部攻下宁武城后,便围攻朔州。亓之伟难以阻挡,退守朔州城,并在最关键的西门把守。此时,与其一同守朔州的守备已秘降农民起义军,并劝亓之伟开门投降。亓之伟当面责骂,被已在城门后埋伏好的守备士兵刺伤,将其用毛毡裹身,打开城门投降。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历2月21日,李自成见亓之伟于辛庄店中,亲自劝降,亓之伟不从,被杀,时年六十三岁。

李自成进城后,有感于亓之伟之气节,将其家属找到后适当安置,并令其家属制棺收尸,葬于朔州城西。

后清兵入关,亓之伟夫人冯氏携六岁的儿子收其骸骨,护送回乡,于农历11月17日安葬于苍龙峡西侧羊庄村南。朝廷以其殉节,封为奉政大夫。

清政府后为其在城西厢建立“世科坊”和“联捷坊”。清乾隆五十四年,对明末死节臣民予以谥号,追谥其为“忠憨”,并崇祀为乡贤。

亓之伟居官之外,善写作,喜绘画,所著有《苍麓四书》、《素尝辛草》、《过淮赋》及墓表数篇。所绘山水,笔法简洁利落,格调清冷苍凉。

亓官姓亓诗教

(生卒年待考),即丌官诗教,字可言,号静初;山东莱芜人。著名明朝官吏,一门九世长支。

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先后曾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礼部给事中、都察院左令都御使、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司少卿、钦差巡抚河南提督军务、兼理河道。

明万历四十四年,时任礼科给事中的亓诗教奉差归里,祭祖尽孝。期间作祭祖文、告墓文。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赐御墨“亓氏先荣”,以表彰亓诗教忠孝节义。亓诗教及家乡府、州、县为示皇恩浩荡,随即在李条庄村亓家林建“亓氏先荣”牌坊,并修建先祖林墓及宅园,牌坊于万历四十五年建成。按《亓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建透明碑,透明碑前右方即前林,再右前方即亓诗教故居宅院。前林与宅院之间为前后花园。透明,石质精良,如镜一般,人面朝正南,立于碑前,即可远眺亓氏宅院及前后花园,又可从透明碑里窥见其身后亓家林全貌。

透明碑建于明天启年间,坐北朝南,高二十一米半,并有高达五米半的门楼作为保护,为两层前后门建筑,系亓诗教为其母程孺人所建。碑中堂为:明征赠暨亓母程孺人。微仕郎礼科给事中隐山神公道。老翰林兵部尚书赵秉中选文并书。

为了表示对皇帝钦赐“亓氏先荣”的尊重,显示亓家的荣耀,亓诗教在亓家宅院西南门外,坐北朝南建迎“圣旨”牌坊。从此处沿7米宽的“亓氏先荣,,牌坊考诗教亲作,丁巳建坊。告墓文为证:天恩重锡,坊谨书日,召赠墓前,松楸动色,草木增颜。永峙山阿,不敢忘君,仰赡目击,御墨高悬。

亓家林位于李条庄村北,笔架山脚下。“亓氏先荣”牌坊始建于亓诗教父母(其父亓三顾,其母程孺氏)坟正南二十多米处。坐北朝南,宽五米,高八米,前正中上书万历皇帝钦赐的“亓氏先荣”,右书:“暨程儒人合葬佳成”,左书:“万历四十五年丁巳”。牌坊立柱两旁各有贡柱。前门左右各有御碑两块,其后为明清两代石碑一百多块。牌坊底座石砌而成,前后有五米,牌坊各正南5米处用七层台阶相连,两边有石柱、人头石,镶砖,建有月牙桥,(古语云:林中修上月牙桥,代代不离朝),其前、其左、其右各有两眼“望天猴”。月矛桥正南三十米处建有普地桥,再向正南南北大路正直向北即可达亓家林。当时整个亓家林古木参天,约有一千多棵,以松、柏、槲树为主,最粗者直径达一米半。建国前后,建莱芜礼堂、汶河大桥用了很多,后又作铁轨枕木,粗者需四十人才能抬动一根。

亓诗教晚年因朝廷党派之争,被贬为庶人。其子嗣亦无超其右者,家道逐渐败落。

1941年腊月初,日寇兵至李条庄村,对所存遗迹照过像,并有所破坏。1947年3月,莱芜战役时,国民党兵将其宅院大门及两旁石狮移开,并破坏。

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除林内牌坊,透明碑搂、宅院楼,建炼钢炉用。1966年破“四旧”时牌坊被炸毁。至今亓诗教宅院前后花园、前后林及所附牌坊、透明碑等建筑已荡然无存,今人只能从几堵残墙以及被破坏的石狮看到过去亓氏宅院的一些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