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介绍

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7%。

华姓源自子姓、姒姓、姬姓。

华姓历史发展

华姓姓氏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姬扁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之山始称华山。因此,“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这一说法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姒泰华就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二个渊源: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戴公之子正考父食采于华地,因氏。其实,在宋戴公的孙子中,除了华督,还有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国大夫。可见这一支华氏是因地得姓,华氏家族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

不过,现在也有对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氏有不同的看法。华督,就是曾害死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并逼得孔氏族人迁往鲁国的那个宋国大夫。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就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才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王庶兄)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

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华氏族人大多尊奉华督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郑世子华,就是郑伯的二儿子姬华,在鲁僖公八年农历1月,会同周王使者、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等盟于洮。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⑴.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⑵.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⑶.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阿赉氏,满语为Alai Hala,汉义“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

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华姓得姓始祖

姒泰华、华督、姬华、嬴华。

华姓迁徙分布

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六位,人口约八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1%左右。

华氏一族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华督起,华氏一族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的华氏族人近二十人,在史籍《左传·正义》中就记载:“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氏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氏发展之高峰期。

公元前522年,华氏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氏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氏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

华姓人口分布 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氏族人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

汉朝初期,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氏重新增光添彩。在两汉时期,华氏族人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氏大族。

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氏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氏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氏武陵郡望。

三国、两晋时期,华氏家族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在永嘉之乱中,华氏族人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

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华氏族人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氏入迁福建。

宋、元时期,华氏族人已经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

明朝初期,山西华氏族人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

历明、清两朝,华氏族人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如今,华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为多。

华姓传统文化

华姓郡望堂号

郡望

武陵郡

平原郡

沛 郡

堂号

武陵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记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朝末君纣王的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商丘以东至江苏铜山以西一带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氏。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

其他: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享德堂、思训堂、庆余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玉铿堂、听彝堂、培元堂、佑启堂、永思堂、本仁堂、德彝堂、青紫堂。

华姓家谱文献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清)王怀忠、华安邦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华安兴、王怀忠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民国)石鸿泰、华节法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武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华家华氏宗谱四卷,(民国)石鸿泰、华节义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兰溪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华氏潭子头门楼下支谱,(清)华钧谋等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重庆合川华氏续修族谱一卷,(现代)华隆思主编,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华氏宗谱,(清)华承彦续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华氏通四堠阳晴云公支宗谱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华步照、华钟灵等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四三省公支宗谱十五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裕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鹅湖华氏通四兴二支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华继先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听彝堂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四乐农公支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华鸿模等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存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华氏通支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培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春祥风华氏宗谱一卷,(清)孙承祚等纂,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备注:根据各地家谱整理,以上仅为局部内容

华姓字辈排行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汝炳承连延允中继世长”。

山东兖州华氏字辈:“永秀振魁风守孝德”。

山东东阿华氏字辈:“廷德泽士西书培凯昌乐”。

山东青岛华氏字辈:“振启方泽裕正承先修仁丕志崇本克延”。

山东青岛、吉林华氏字辈:“永云景树显振启芳泽玉”。

重庆合川华氏一支字辈:“祥长光懋建元子继承先学盛文名显廉平治道贤”。

重庆合州华氏一支字辈:“朝云斌中国(正)世代永兴隆祥长光懋建学道文名显元子继承先”。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益德必肇庆盛传宗家道荣昌永远福堂”。

广西河池华氏一支字辈:“日德友召庆盛(正)传忠家道荣昌永世福堂”。

河北固河华氏字辈:“和风振兰如闻征燕”。

河北高唐华氏字辈:“一振(洪)同林兴立”。

河南南阳、浙江丽水华氏字辈:“清绍祚德远道承宪泽长传嗣启元会佩中兆文光”。

浙江东阳岘北蟠溪华氏字辈:“仁庸隆一良时修懋克本孟仲伯叔季永兆大廷文国应思奇正忠嘉秉元德承启显光志立人品士昌占亦乃可式顺展高岳才”。

湖北丹江口华氏字辈:“先兆克勤”。

辽宁大连华氏字辈:“于传吉玉政承仙”。

江苏无锡华氏字辈:“德先开人文启尔道”。

江西崇仁华氏字辈:“春和云祥运新道昌”。

四川简阳华氏字辈:“祖庭万兴旺承天元尚明德启文光正中发永从祥”。

天津华氏一支字辈:“永起长文国宝乃昌”。

华氏一支字辈:“安邦定国正大光明天立万代荣华富贵”。

贵州遵义华氏字辈:“世学治民安,尚国再开端,家修维正品,庭显庆钱元,光宗能善述,起后必超贤,道德文章唤,永远立真传”。

华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汤;望出武陵:全联典指华氏源流和郡望。

西岳世泽;谯国家声:上联典指西岳华山。下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

江表纳士;中州恤仁: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华轶,泛爱博纳,流亡之士,赴之如归,深得江表人士欢心。下联典指晋华谭,永宁初为郏令,时逢饥荒,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

神医世泽:帝母家风:上联典指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炙诸科,尤其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首创用麻沸散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编创“五禽戏”,强调以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下联典指传说中伏羲氏的母亲华胥,相传她在雷泽踩了大人的脚印而生了伏羲。

术精方药;政尚廉平: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为名医,精方药针炙。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华康为官直廉而平。

五言通用联

神医名万古;妙算功千秋: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下联典指当代数学家华罗庚。

首创五禽戏;高扬二胡曲:上联典指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下联典指现代同间音乐家华彦钧。

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此联采用华罗庚自对联。

六言通用联

天漫人华风趣;地大物博妙心:此联为现代书画家石鲁赠画家华君武联。

七言通用联

烈妇哭夫而变俗;帝母履迹之钟灵: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华周战死于莒,其妻哭夫而变国俗。下联典指伏羲之母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

江表得欢心之颂;中州勤抚恤之仁: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轶,字彦夏,汉末名臣华歆的曾孙,少年时就才华出众。永嘉年间官江州刺史,广施博爱,接纳贤才,流亡之士多投奔他那里,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广陵人华谭,字令思,博学而有口才。太康年间举秀才,官侍中。永宁初年任郏县令,正值境内饥荒,他倾心抚恤,很有政绩。后历官镇东军谘祭酒、秘书监。著有《辩道》三十卷。

活人功盖三分国;寿世方传十卷书:此联为江苏省扬州市华佗庙联。

立志宜与青云齐;身居不使白玉玷:此联为清朝名人华世奎书赠佚名联。

岐黄以外无仁术;汉晋之间有异书:全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

八言以上通用联

术妙长生,得岐黄秘绝;书成汉妃,擅文学芳心:上联典指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华佗事迹。下联典指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华峤。

秘籍搜奇,擅博学能文之誉;髫龄别父,受终身行孝之旌:上联典指西晋时期的高唐人华峤,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无锡人化宝。

华姓华姓名人

华胥:(生卒年待考),女;四川阆中人。神话传说中伏羲的母亲。

华元:(生卒年待考),华督后裔,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宋国大夫。

华佗:(公元145~208年),名敷,字元化;沛国樵人(今安徽亳州),著名东汉医学家。

华佗

华歆:(公元157~231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禹城)。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大臣。

华雄:东汉末年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公元190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大破董卓军,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一军所杀。《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被刘备义弟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

华表:(公元204~275年),字伟容,华歆之子;平原高唐人。著名晋朝大臣。

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颍川令。

华温琪:五代梁唐间将领。

华峤:(公元?~293年待考),字叔骏,华歆之孙、华表次子;平原高唐人(今山东高唐)。著名魏晋时期史学家。撰成《汉后书》(亦称《后汉书》)九十七卷,娇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在晋元康三年(公元293年)逝世。

华镇:北宋官吏。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华绰,(生卒年待考),字仲宽,行千九;江苏无锡人。著名南宋大臣。

华云龙:(公元1332~1374年),定远人(今安徽定远)。著名明朝初期将领。

华喦:(公元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著名清朝画家。绘有《桃潭浴鸭图》、《山雀爱梅图》、《村学图》、《白云松舍图》等传世。著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华秋苹:(公元1785~1858年),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著名清朝金石篆刻家。 曾与弟华文械、华文桂合著《喉科秘书》四种,当时流传甚广。 著有诗词集《诗草》,《词草》行世。

华蘅芳:(公元1833~1902年),字若汀;江苏金匿人(今江苏无锡)。著名清朝机械工程专家,数学家。

华世芳:(生于清咸丰四年),字若溪,华蘅芳之弟;江苏金匿人(今江苏无锡)。著名清朝数学家。

华璂:(公元1869~?年),女,字图珊,别号迦俊馆主。著名苏绣名家。

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小四房人。著名近现代民族音乐家。

华绎之:(公元1893~1956年),以字行;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著名养蜂专家。

华凤翔:(公元1897~1984年),字毅如;天津人。著名现代航空专家。

华山:(公元1910~1971年),原名华芷荪;出生于无锡县张泾桥。著名现代文学家。 编写《宋辽金史讲义》,《宋史稿》.

华罗庚:(公元1910~1991年),江苏金坛人。著名当代数学家。

华应申:(公元1911~1981年),原名遗曾,笔名革索;无锡县石埭桥华四房人。1961年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局长,文化大革命后曾任国家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华君武:(公元1915~今),江苏无锡人。著名现代漫画家。

华中一:(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

华楠:(公元1921~今),原名孙宝楠;山东牟平崖子镇崖子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华以刚: 江苏常州人,1949年4月2日生。现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兼裁判委员会主任、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队领队、《中国围棋年鉴》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