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介绍

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 [1-2] 

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570万。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魏姓历史发展

魏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4-5] 

源流三

魏姓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源于氐族,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到洛阳后,向百姓征重税,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聚众万人起义,自号“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对抗北魏王朝,但最终被镇压。魏揭被杀,其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汉姓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魏姓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   ,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   。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魏姓得姓始祖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魏姓姓氏文化

魏姓郡望堂号

郡望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钜鹿、任城等。

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12-13] 

堂号

魏姓的堂号主要有敬爱、治礼、十思、钜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钜鹿堂:魏姓因钜鹿郡为望,故也以“钜鹿堂”为其堂号。  

十思堂:出自唐魏徵的故事。魏徵,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字玄成。唐太宗时,用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劝太宗以隋亡为鉴,上《十思书》,认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唐太宗亦能从谏如流,出现了盛唐之局面。魏氏后人遂用"十思"为堂号,既纪念先人,也警醒今人。魏源家族谓思十堂。  

魏姓宗祠楹联

书屏志画;图像表功。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魏相,宣帝时,历官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张整顿吏治。图像被绘于麒麟阁。

和戎著绩;救赵全仁。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魏绛,即魏庄子。力主与戎族和好,为晋悼公采纳。下联典指战国信陵君魏无忌窃取魏国虎符救赵。

誓成宅相;绰有祖风。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魏舒,应相宅者言,年四十而显贵。下联典指唐魏徵五世孙魏暮,议事无所畏,上谓其有祖风。

公忠体国;机警能文。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晋人魏绛。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机警能文,十五岁能写文章。为北朝三才子之一。

信陵世泽;明鉴家声。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战国魏人魏无忌。下联指唐朝魏徽。

穰侯家跻四贵;伯起名列三才。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战国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魏冉,号穰侯。曾四登相位。下联指北齐魏收。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治称政谱,德薄黎民。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唐朝魏徵。下联指宋朝厌兀进士魏子翁。

兼听则明,以古作鉴;通经致用,拜夷为师。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唐朝魏徵。下联指清朝道光进士魏源。博学,与龚自珍齐名。有《曾子章句》等。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鹤山授业,共推理学之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说东汉任城人魏应,曾与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的同异。下联典指南宋学者魏了翁,西父忧时,曾大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后又建鹤山书院,一时学者云集。反对佛家、老子的“无欲”说,推崇朱熹理学,著有《鹤山全集》。

宗祠楹联参考资料来源于: [16-17] 

魏姓族谱文献

名称

编辑

出版时间

册数

收藏地点

河北冀县魏氏家谱

(民国)魏文忠、魏文厚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华中工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丰县绍继堂魏氏族谱

(清)魏东一

1963年抄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

四卷

江苏省丰县顺河乡黄庄村苏庄

江苏泗阳魏氏宗谱

魏其礼

四卷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兴化魏氏族谱八卷

(清)魏寿金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

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兴化魏氏族谱

魏紫、魏潢等

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四川省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魏氏宗谱

(清)金文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木刻活字印本六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坪坑口

浙江常山魏氏宗谱

(民国)徐燮修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

木刻活字印本五卷

浙江省常山县拓贤乡大坑口村

浙江常山魏氏宗谱

(民国)刘宗盛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

油印本七卷

浙江省常山县东鲁乡东湖村船头

浙江黄岩魏氏宗谱

(民国)魏企豪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

铅印本六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谱

(清)魏承志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

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谱

(清)魏春南、魏乐庄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西南昌豫章黄城魏氏宗谱

(清)魏学江、魏多隆等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南昌魏氏宗谱

(清)魏慎馀等

清光绪二十四(公元1898年)

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湘北崇阳魏氏宗谱

(民国)魏世臣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

木刻活字印本八卷

湖北省崇阳县石城乡肥田村

湖北咸丰魏氏宗谱

(清)魏廷焕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木刻活字印本一卷

湖北省咸丰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魏氏续修支谱

(清)魏式骏修,魏傅信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

矩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魏氏五修族谱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沩宁魏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仅存卷首第一册、第三卷

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魏氏五修族谱

(民国)魏兴晓、魏兴秫修,魏兴旦、魏兴莴等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三卷上下册、卷首第一~四册

湖南图书馆

湖南衡阳魏氏宗谱

(民国)魏文轩等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

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九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常宁魏氏三修宗谱

(民国)魏心戡、魏慈昆等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

麟阁堂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五华魏氏族谱

魏化吾

油印本一卷

广东省五华县文物管理局

四川成都华阳魏氏宗祠族谱

(民国)魏思溥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

石印本一册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成都魏氏祖祠族谱

(清)魏鸿选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

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资阳魏氏族谱

一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魏塘郭氏族谱

清朝末期

手写本五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魏氏宗谱

民国)魏其昌纂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

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说明:上述内容根据各地家谱整理)参考资料来源于:  

魏姓字辈排行

魏氏统一字辈

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成都新都

祖德开鸿儒光宗绍盛图大廷登国彦永世启新模

四川宜宾江安

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一支

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四川泸州宜定

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四川华阳

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四川内江兴隆

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

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四川绵阳

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一支

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湖北长阳

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正大光明启先德永兴昌

湖北新州

元珍光辉泽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

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湖北兴邑

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

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湖北京山

光明正大典章**

湖北新州、黄冈

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

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

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

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湖北天门

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据族谱记载,始祖自江西迁移,后来有三个儿子,十一位孙子,统称“三浦十一郎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

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山东莱芜

春元甲振广传述庆灿长

山东青岛城阳

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山东济南商河

龄 希志 继宝寿从文世肇 基开永绍兆景树宗家之恩

山东日照

德延绪茂,本玉宗凡,文明肇泰,恩福锡元,勋光廷振,功业世博

山东枣庄薛城

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山东邹城

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山东东平

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山东菏泽单县

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山东德州

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

山东临沂

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山东潍坊安丘石埠子蒯沟(古青州府),莒县东莞魏家管庄(古莒州东莞郡)

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崇稼思源。弘扬先贤,州泰民安。金声玉振,瑞集福增。荣华富贵,文章兴邦。廉洁奉公,礼义孝忠。

江苏高淳净行寺

晋建鸿(宏)猷(元)广,唐兴浩烈扬。典型宜代式,佑启庆嗣昌(31-50世)

江苏沭阳

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江苏连云港新坝

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江苏连云港

学国方居影凤来

江苏徐州

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江苏徐州丰县

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湖南湘乡

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湖南隆回

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河南商丘

文行经典付 德俊兴天关

河南新乡

怀远震绍铭兴乾坤宁万世荣开新秀贤耀忠文武全英才增

河南新郑

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省林州市河顺

怀泰英通整,子友进邦天,朝中三大士,立学君可用,敬德勉存善, 万代永方明 ,新法宗文化, 建国保红光

河南南阳镇平

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河南遂平

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

宗功祖业,源远绪长,福贻茂德

江西九江

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江西安远上魏

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江西安远

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江西铜鼓

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辽宁营口、盘锦

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辽宁盘锦

万世怀立永,久凤朝祥春

辽宁鞍山海城

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

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福建南靖

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福建海坛观音澳

表字:“文章**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广东普宁

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浙江丽水

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广西桂林凤凰街(陕西泾阳西关魏家壕派下)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家和万年兴德孚高堂宽忠厚传宗久兰书承香丹长良登昆寰恭襄全关山宏先崇英贤合圆宣同冠豪龙开杰元中华发昌甘

安徽六安

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安徽寿南

成保户均能庆隆声丰学应业嗣镇守贞家以永春化发清明仁让恭俭贤良自生祖德积厚福寿多增

山西忻州

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

河北景县

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河南省南阳市

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魏家祖族(北门)

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魏氏

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河南省光山县魏氏源本堂

元亨光昌庆圣明,文章道德振家声,开基忠厚发祥永,继绪绵长启祚宏,世泽广延同福寿,宗传济美重贤英,一堂孝友承兴运,玉干金枝万代荣

贵州桐梓

正向元巍儒,天学光明应,大家发齐祥,永远世代兴

字辈排序参考资料来源于:  

魏姓历史遗存

魏氏庄园——清代城堡式庄园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村,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庄园——魏氏庄园。据考证,该庄园主人魏肇庆是清朝户部郎中魏毓炳的四世孙。仅存10个院落、60余间房屋的庄园仍占地近2.8万平方米,可以想像当年是何等的盛况。院内有两眼砖砌水井,地窖可储备大量物品,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采用暗道化。相传,城堡既使在无任何生活资料外援的情况下,其中居住的人仍可生活三年。整个庄园最大的特色是将城垣建筑用于民宅,几经战乱,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包括城垣、住宅、广场、祠堂、花园等。  

魏姓姓氏图腾

“魏”字右边为鬼,与鬼神有关联:古代西北一些氏族,喜欢让一群巫女头顶禾草扎成的高帽,在神位前跳舞,祈祷五谷丰登,这种让部落人都参与的舞蹈祭神习俗称为魏,巫女所戴头饰也称魏,擅长此技的人群以魏为氏族名,其居住地称魏地,由此演变,渐成魏姓。  

魏姓人口统计

先秦时期,魏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

唐朝以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批进入闽南。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魏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中国魏姓总人口的17%。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大约占中国魏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中国形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心的三大块魏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魏姓大约有45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长比中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苏、江西,这三省魏姓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福建为魏姓第一大省,占魏姓总人口的19%。宋元明600余年,魏姓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中国形成了闽赣、苏浙鲁两大块魏姓聚集区。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万,列在中国第44位,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570万,增长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9.6%。中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两块魏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迂移。

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和东北、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鲁津交界地区、吉林大部、黑龙江东南,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在河南、晋冀鲁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京津、辽宁、吉林西北角、黑龙江中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贵州中部、福建东北部,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一0.8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眷国土面积24%,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    

魏姓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魏姓历代名人224名,占总名人数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五位;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41位;魏姓医学家占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第61位;书画家占历代书画家总数的0.32%,排第65位。  

魏毕万,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霍、耿、魏三小国,以魏(今山西芮城)封毕万,为大夫。遂以国名为姓氏,此为魏氏发祥之始。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名人。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魏武侯(?—前370年)汉族,姬姓,魏氏,名击。东周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

魏惠王,汉族,姬姓,名罃。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

魏延(公元169年-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河北晋州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   。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侍中(宰相),封郑国公。

魏源,原名魏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

魏文伯(1905年—1987年)1926年8月加入中国***。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检查署华东分署检察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

魏凤和,男,汉族,1954年2月生,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温陈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

魏宏,1954年5月生,山东沂南人,2013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魏大勋,1989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魏新雨,2013年7月推出个人单曲《书画中国》正式出道。

魏如萱,2003年,与蔡坤奇组成“自然卷”组合;同年8月,随自然卷推出组合首支单曲《自然卷》,从而正式出道。

魏慧丽,1955年11月21日出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省戏曲学校,京剧花旦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魏璐,2009年,因获得上海星尚女选秀冠军而出道娱乐圈。

魏晨,2007年,因参加《快乐男声》获得全国总决赛季军,正式出道。

魏千翔,2010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唐琅探案》,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姓氏名望参考资料来源于: [21-22] 

魏姓研究考证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简述魏氏谱系从魏万至昭王生公子无忌后,接言:“孙无知,汉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二子:伯纶、彦。彦字叔纶,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彦长,侍中。……”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宋人郑憔《通志·氏族略》都将魏姓列入“以国为氏”类。

《元和姓纂》中记述:“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绎、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通志·氏族略》将魏姓列入“以国为氏·周同姓(姬姓国)”之类。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