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珐琅彩瓷器又叫“古月轩”?
自乾隆以来,珐琅彩瓷器又有了一个“古月轩”的名字,尤其是民间,一直认为珐琅彩的别号就是“古月轩”,也有人认为“古月轩”是珐琅彩中的极品。关于“古月轩”的由来,也有多种猜测。后世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一书载有古月轩三说:一谓古月轩属于乾隆之轩名;一谓古月轩系胡姓人,精画料器,而乾隆御制瓷器仿之也;一谓古月轩为清帝轩名,历代精制之品均藏于该轩内。关于“古月轩”为胡姓之说,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我国江西瓷都景德镇附近,曾有一户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于是,大臣们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但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清雍正珐琅彩有什么特点?
一、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的特点之一是胎质细薄,胎型规则,整体表现完美无瑕疵,且尺寸普遍较小,超过一尺的器物较为罕见。二、在造型方面,雍正珐琅彩多呈现为碗、瓶等小型瓷器。三、底釉为纯白,色泽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且清洁无瑕疵。四、珐琅彩的釉色鲜艳而柔和,很少使用纯色,更多呈现为粉彩型偶合色。在一件器物上,可能同时出现七、八种颜色,甚至多达十多种。五、釉料特点:图案由多种釉色料调配而成,烧结后表面光滑,具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可反射出类似蛤蜊光的效果,十分美观。釉料凸出底釉,略高于底釉面,有明显的立体凹凸感,可通过触摸或高倍放大镜观察到微小的开光纹,这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粉彩则缺乏明显的凹凸感。六、绘画与纹饰:雍正珐琅彩瓷器的画功讲究,多采用工笔画,细腻传神。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例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多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为底色,绘制缠枝牡丹、折枝花卉等图案。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色彩调配相对逊色于雍正和乾隆两代
清雍正画珐琅花卉渣斗器物简介
清雍正时期,一件独特的艺术珍品——画珐琅花卉渣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款器物以铜胎为底,其设计颇具匠心,侈口、丰肩、敛腹,再配上圈足,形似渣斗,也可称为痰盂或唾盂。它内部施以浅蓝色釉,外部则饰以浅蓝地卷草纹锦,口沿处精心描绘了装饰图案,增添了艺术感。颈部采用了黑地画云纹和变形如意云头纹,肩部则是黑底上绘制了番莲花和蕉叶纹,形成鲜明的对比。器腹区域则以浅蓝地饰以卷草纹锦,四个开光内分别展示了黄地上的牵牛花与双蝶,荷花,竹、蔷薇与双燕,以及梅和灵芝等花卉,展现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底部的设计尤为独特,一圈牡丹花瓣和蕉叶环绕,增添了华贵的气息,圈足则饰以云纹,增添了一份稳重感。令人瞩目的是,底部中央的双柿与红蝠图案,寓意着事事如意和洪福齐天,柿子上还清晰可见蓝色的“雍正年制”无框双行楷书款,这是雍正时期珐琅釉技术的巅峰之作。墨色珐琅釉自康熙朝开始启用,至雍正时期达到了艺术的成熟与盛行,其亮丽的黑色珐琅釉,成为了雍正画珐琅艺术的鲜明标志
雍正时期的珐琅器风格有什么独特?
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雍正时期也是金属胎珐琅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来看,雍正朝烧制的金属胎珐琅器中,只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由于雍正皇帝不喜欢掐丝珐琅,在“造办处”档案中,雍正元年至七年制造掐丝珐琅器的记录比较集中,此后仅见雍正十年做花瓶、炉、蜡台的一份记载,这或许是由于烧造水平始终不如意的缘故吧!但据“造办处”档案记载,这个时期设有“珐琅作”,并有制造掐丝珐琅器和仿制“景泰珐琅瓶”的记录。仿制技术水平亦很高。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六年五月初五,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四,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